深色模式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 Comic Sans 字体——起初实用,后来被美学所绑架,如今又被强加给用户。它对眼睛并不友好,常常破坏可访问性,并将用户体验设计变成单一文化。在 Dribbble 上看起来“高端”并不代表它就是好的设计。
不知从何时起, 深色模式不再是出于用户友好的考虑,而变成了一种设计信条。事实上,我们对深色模式的痴迷或许是一种伪装成用户偏好的用户体验毒药。
几年前,它只是应用程序设置菜单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开关。现在呢?它成了半数网络热门产品的默认设置,成了营销噱头,而且——说实话——它就像在咖啡店黑板上贴上做旧字体来标榜自己“很酷”一样,成了科技界的标配。
但问题在于: 深色模式可能弊大于利——不仅对用户的眼睛有害,也影响产品的用户体验。就像 90 年代末的 Comic Sans 字体一样,它正被过度推广,远远超出了它原本的目标用户群体。
“对眼睛更好”的迷思
深色模式最经久不衰的卖点之一就是它能保护眼睛。没错——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弱光环境、AMOLED屏幕、特定眼部疾病),这确实如此。但“深色模式能减轻眼部疲劳”这种说法,其科学性就如同“Comic Sans字体能提高阅读效率”一样站不住脚。
事实上, 深色背景上的浅色文字会加剧 长时间阅读时的视觉疲劳。为了适应较暗的背景,你的瞳孔会放大,这会减少景深,使文字边缘变得模糊。这就是为什么在深色模式下阅读小说常常感觉像盯着一个雾蒙蒙的鱼缸看。
无障碍设计 ≠ 趋势
关键在于: 深色模式最初是为了方便用户使用而设计的——帮助有畏光、偏头痛或视力障碍的用户。它并非旨在成为一种通用的风格宣言。
现在,情况完全颠倒了。产品发布时 只 推出深色模式,仅仅因为“看起来更酷”,这就像建了个轮椅坡道,然后强迫 所有人使用,即使他们走楼梯更快更舒服。真正需要深色模式 的用户 最终得到的却是被设计师为了让它“更有感觉”而弄得杂乱不堪的用户体验。
还有那些“午夜蓝”背景,在 Figma 文件中看起来很时尚,但对比度可访问性测试结果却很糟糕,我都不想提了。
审美陷阱
说真的, 深色模式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它看起来充满未来感。你的落地页瞬间提升了档次。App Store 里的截图也更加醒目。深邃的炭灰色背景传递出的信息是白色背景永远无法比拟的——“我们重视设计”。
问题在于?美学光环让我们对实际缺陷视而不见:
- 当饱和度在深色背景下降低时,颜色编码的状态(成功=绿色,错误=红色)会变得不清晰。
- 字体排版调整经常被忽略,因此“浅色模式”下的字体大小在深色模式下看起来会显得拥挤和模糊。
- 渐变和阴影——两种最常被滥用的设计趋势——在深色画布上更难控制,否则会产生视觉噪音。
这和Comic Sans字体遇到的陷阱如出一辙。它曾经趣味十足、别具一格、魅力四射——直到我们看到它被用在了每一份PPT、葬礼程序单和牙医诊所的招牌上。过度使用只会让新鲜感变成噪音。
当深色模式变成设计暴政
危险之处在于: 在许多产品中,浅色和深色模式之间的选择 已被强制性的设计规范所取代。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和网站 仅提供深色模式。
这并非创新,而是设计上的单一文化。而单一文化是脆弱的。它们忽略了特殊情况,疏远了部分用户群体,并抹杀了最初使该功能具有吸引力的灵活性。
当我们以“进步”之名强加某种视觉风格时,我们就不再为人类而设计,而是开始为 Dribbble 上的点赞而设计。
如何避免陷入“暗黑模式死亡螺旋”
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或项目经理,正在阅读这篇文章,那么请认真审视一下现实:
-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偏好就等于性能。用户说喜欢深色模式,并不代表他们能 有效地使用它。
- 测试的是实际可用性,而不仅仅是美观性。这意味着要测量阅读速度、错误率和理解力——浅色屏幕与深色屏幕的对比。
- 两种模式都提供——而且要让切换选项显而易见。不要把它藏在“设置”>“高级”>“外观”>“显示”里。
- 每种模式都要精心设计。不要只是简单地反转颜色就完事了。字体、图标和颜色层级都需要进行量身定制的调整。
否则,你提供的就不是无障碍功能,而只是在追逐潮流。
令人不安的真相
对暗黑模式的崇拜开始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就像 Comic Sans 字体一样,它最初出于好意,在合适的语境下也确实发挥了作用,但随后却演变成过度使用和滥用。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暗黑模式本身,而在于我们 倾向于把设计潮流奉为圭臬。一旦某个功能被赋予了“这才是正确的设计方式”的光环 ,我们就停止质疑它,停止测试。而最糟糕的是,我们不再倾听那些需求与当下流行美学不符的用户的声音。
深色模式本身并非罪魁祸首,Comic Sans字体也不是。但当你把某个工具设为默认设置时, 你并非在为用户设计,而是在为自己设计。而这正是用户体验走向糟糕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