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视频并非未来趋势——它已经席卷互联网。从虚假网红、自动生成的TikTok视频,到根本不存在的企业“代言人”,海量的合成内容正在改写网络世界的真实面貌。问题是:当一切都可以造假时,*真实*的视频是否会成为最稀有的东西?
多年来,我们一直认为视频是网络故事讲述的巅峰——精心剪辑的 YouTube 讲解视频、昂贵的品牌广告、精良的 Netflix 式制作。
然后人工智能视频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撕毁了剧本,宣布:“你们不再需要摄像机、演员,甚至连创意都不需要了。我会搞定一切。”
结果呢?一场洪流。不是涓涓细流,也不是涓涓细流——而是铺天盖地的自动生成视频海啸,它们正在重塑从TikTok潮流到企业营销的一切,而且并非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自动生成面孔的兴起
起初,人工智能视频只是一种噱头——比如汤姆·克鲁斯在TikTok上眨眼的深度伪造视频、奥巴马发表他从未发表过的演讲,或者某人的猫朗诵莎士比亚的作品。如今,它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
Runway、Pika 和 HeyGen 等平台让任何人都能在几分钟内制作出精美的内容。需要一个假 CEO 来做产品推介?没问题。想一夜之间把你的博客文章变成一个访谈视频?轻而易举。
争议显而易见:当你无法分辨视频中的人是真是假时会发生什么?当你最喜欢的网红可能只是一个戴着面具的算法时又该怎么办?我们已经到了“眼见为实”彻底失效的时代。
TikTok、YouTube 和海量的合成内容
现在随便刷刷TikTok,你就会发现几十个AI生成的故事视频——有些是反乌托邦短片,有些是AI配音的人生课程,里面的虚拟形象会尴尬地眨着眼睛看着你。它们价格低廉、制作快捷、而且无穷无尽。
在YouTube上,那些无人问津的“摇钱树”频道如今完全由人工智能驱动:脚本由ChatGPT编写,配音由ElevenLabs完成,画面则由Runway或Pika拼接而成。人类的角色被简化为“上传视频并收取广告收入”。这就像内容领域的工厂化养殖——大规模生产,而质量却被弃置于角落,苟延残喘。
而最可怕的是什么?观众并不总是在意这些。如果多巴胺循环持续运转,视频是由人制作还是算法生成就变得无关紧要了。
企业淘金热
品牌喜欢人工智能视频,因为它能大幅节省预算。既然只需一个提示就能在五分钟内制作出解释性视频,为什么还要雇佣整个团队呢?既然可以租用一个永远不会要求加薪的合成“说话头”,为什么还要花钱请发言人呢?
这种效率令人陶醉,但也正在掏空创意产业。视频剪辑师、演员、动画师——他们都在眼睁睁地看着人工智能压低他们的收入。
短期来看,营销团队会欢呼雀跃。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可能会面临创意单一化的风险,所有东西看起来都千篇一律,因为所有这些都是由基于相同数据集训练的模型生成的。
真相、信任和全面饱和
互联网上的视频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任何人一生所能观看的量。如今,人工智能更是将这种数量级的提升推向了无穷大。其结果显而易见:饱和。
当每个品牌、网红,甚至地下室里的 13 岁孩子都能每月制作数千个视频时,任何单个视频的价值都会直线下降。
更糟糕的是:信任遭到侵蚀。政治竞选活动可以捏造极具说服力的抹黑视频。不法分子可以制造虚假证据。甚至连表情包都可能沦为伪装的宣传工具。当视频不再能作为证据时,社会就失去了最后几个共同的“真理锚点”之一。
对位:释放创造力
以下是一个不太受欢迎的观点:并非全是坏事。人工智能视频也意味着,对于那些原本无力承担相关工具费用的人来说,创造力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独立电影制作人无需预算即可绘制整个场景的分镜头脚本。教师可在几分钟内为学生制作个性化课程视频。设计师可在一夜之间完成整个营销活动的原型设计。
但只有当人们将人工智能作为合作伙伴而非替代品时,创造力才能真正“释放”。问题在于,资本主义激励的恰恰相反——更便宜、更快捷、更多。这样一来,真正的艺术价值就有可能被淹没在各种噪音之中。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们正步入一个奇怪的悖论:视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获取,但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不可信。平台可能会采取水印、检测算法或强制性披露标签等措施来应对。但这些都无法阻止视频泛滥——它们只能给视频贴上标签而已。
更具争议的预测是:十年之内,大部分网络视频将不再是拍摄的,而是生成的。“真正的”互联网将变得小众,几乎像黑胶唱片或手工家具一样,带有浓厚的艺术气息。一段真人面部的直播画面,或许比好莱坞大片更具真实感。
也许最奇怪的转折是:在人工智能主导的视频生态系统中,唯一剩下的优势就是人类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