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句话,Google Ads这玩意儿,设置对了是印钞机,设置错了就是碎钞机。这一版,我把格式给你拆解开,有些地方直接上清单,有些地方给你讲故事,保证你一看就懂,看完就能去后台动刀子。
别让“默认设置”成了你账户的各种漏斗
在这个圈子里混了十几年,我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哥,我广告投了全球,曝光量贼大,就是没询盘。”
每听到这就想拍大腿。兄弟,谷歌是开门做生意的,它的每一个默认选项(Default Setting),本质上都是为了扩大流量池,让你的预算花得更快。它才不管这流量是来自纽约的采购经理,还是来自孟加拉网吧里的“点击手”。
要是你不懂怎么在地图上把这两个群体切开,那你投进去的美金,跟扔进碎纸机没区别。今天咱们不整虚的,直接上后台实操逻辑,教你如何用手术刀级别的精准度,把钱花在刀刃上。

第一刀:砍掉“兴趣”,只留“真身”
这是90%的新手(甚至很多甚至老手)都会踩的第一个惊天巨坑。
当你兴冲冲地在地理位置里输入“United States”时,你以为谷歌只会把广告展示给身在美国的人?大错特错。
请立刻检查你的“位置选项”(Location Options),这里面藏着两个截然不同的逻辑:
- 陷阱选项(系统默认): “存在地或兴趣(Presence or Interest)”。
- 含义: 只要用户人在目标地点,或者他对这个地点感兴趣(比如搜过相关词),广告就会展示。
- 后果: 一个身在印度的用户,搜了“美国 供应商”,你的广告就可能展示给他。但这哥们儿可能只是想找个美国打工的机会,根本买不起你的设备。
- 黄金选项(必须手动改): “所在地:仅限位于您定位到的地理位置的用户(Presence: People in or regularly in your targeted locations)”。
- 含义: 只有当用户的设备IP真实定位于该区域时,广告才会触发。
- 后果: 流量骤降,但精准度飙升。我们要的是真实的美国客户,不是精神上的“美国向往者”。
我的建议很简单: 除非你是做旅游、留学这种卖“目的地”服务的,否则做B2B外贸,必须、立刻、马上把这个选项改成“所在地”。这一步操作,能帮你直接挡掉30%以上的无效跨国点击。
第二刀:建立你的“全球黑名单”
很多优化师只盯着“我要投哪里”,却忽略了“我不投哪里”。在兵法里,这叫“拒止战略”。
做外贸这么多年,我和 厦门创意互动 的团队总结出了一套“高危与低效区域黑名单”。每次接手新账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这些地方拉进“排除定位”(Excluded Locations)。
为什么?因为有些地方的流量,真的有毒。
你可以直接照抄我们这份“排除逻辑清单”:
- 高风险欺诈区: 某些国家虽然人口众多,但那是著名的“点击农场”聚集地。比如某些西非国家、部分南亚地区。除非你的核心业务就在那,否则建议直接排除,防止恶意点击耗干预算。
- 物流死角: 如果你的产品是大型机械或重货,运费是个大头。
- 案例: 你投了美国全境,结果询盘全来自阿拉斯加、夏威夷、波多黎各。客户一听运费比机器还贵,直接吓跑。
- 对策: 提前把这些离岛、偏远山区加入排除列表。
- 政治与制裁区: 这不用多说,有些国家就算客户想买,钱也汇不出来,何必浪费那几刀的点击费?
记住,排除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提纯。把沙子筛出去,剩下的才是金子。
第三刀:从“面”到“点”的降维打击
还在按“国家”一级一级地投放?那你真的太粗放了。现在的流量贵得要死,你得学会把地图放大,再放大。
美国有50个州,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加州的GDP富可敌国,而某些中部农业州的工业需求可能极低。对于B2B企业,产业带是非常集中的。
试试这套“分层出价策略”:
- 核心层(出价+30%): 锁定你的客户高频出现的城市或州。
- 比如: 你是做石油设备的,那就死磕德克萨斯州(Texas);你是做科技硬件的,那就锁定加州湾区。
- 次级层(出价不变): 其他经济发达、但产业相关度一般的区域。
- 观察层(出价-50%): 那些看起来没啥希望,但又不想完全放弃的区域。
通过这种“阶梯式”的出价调整,你实际上是在告诉谷歌:“这块地里的庄稼我最想要,给我多浇点水;那块荒地,随便撒点种子就行。”
绝杀技:半径定位(Radius Targeting)截胡战术
这一招带点江湖气,但效果极好,专门用来对付那些“不知道客户在哪,但知道客户要去哪”的情况。
做外贸的都知道,每年全球有那么几个顶级展会(如CES、广交会、汉诺威工博会)。展会期间,全球的采购商都会像候鸟一样飞过去。
实操步骤如下:
- 锁定坐标: 找出展馆的具体地址。
- 画个圈: 在Google Ads里选择“半径定位”,以展馆为中心,画一个 5-10公里 的圆。
- 暴力出价:在这个圈里,把出价拉高50%甚至100%。
- 定制文案: 写一句直戳心窝的话,比如 “Visiting the Expo? Check Our Factory Price Nearby”。
场景模拟: 当采购商在展馆里逛断了腿,坐在星巴克休息时,拿出手机搜产品。这时候,你的广告因为距离近、出价高,直接霸屏他的手机。他一看,“哎呦,这厂家就在附近?还有展会特价?”,这点击率和信任度瞬间拉满。
不过,这一招有个前提:你的“承接容器”得过硬。如果客户点进来,发现你的网站在手机端乱码,或者加载速度像蜗牛,那他立马关掉。这就回到了 外贸网站建设 的基本功——你的移动端适配(Mobile Responsiveness)和落地页速度必须达到极致,才能接住这波泼天的富贵。
隐形过滤器:收入阶层(Household Income)
这可能是Google Ads里最被低估的一个功能,特别适合卖中高端产品的B2B或B2C企业。
在美国、澳大利亚等数据完善的国家,谷歌允许你根据用户的“家庭收入”进行定位。
思考一下这个逻辑: 如果你的产品是单价$50,000的数控机床,或者是高端定制家具。那些处于收入“后50%”的人群,是你的潜在客户吗?大概率不是。他们点你的广告,纯粹是好奇,或者是误触。
怎么设置?
- 保留: 前10%(Top 10%)、11-20%、21-30%。
- 排除: 后50%(Lower 50%)。
把这个设置加上去,你的广告展示量(Impressions)可能会掉,但你的转化率(Conversion Rate)和客单价绝对会涨。我们做生意的,要的是利润,不是虚荣的数字。
AI时代的“人机博弈”:别把方向盘全交给机器
最后,得给各位提个醒。现在Google拼命推销它的PMax(效果最大化广告)和智能出价,号称AI能搞定一切。
听老哥一句劝:AI很强,但它有时候很“鸡贼”。
为了达成你设定的ROAS(投入产出比)目标,AI有时候会为了捡便宜的转化,把广告投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角落(比如某些你没排除干净的小海岛,或者半夜三更的时段)。
你需要做的是当好“监督员”:
- 每周查报表: 看“用户位置报告”(User Location Report),不仅仅看“目标位置”,更要看“匹配位置”。
- 手动纠偏: 一旦发现AI开始往偏远地区倾斜流量,立马手动添加排除。
在这个AI大航海时代,工具越来越强,但掌舵的还得是你。
合理设置定位和排除,本质上就是一种“流量提纯工艺”。我们通过一层层的地理围栏、反向黑名单、收入筛选、半径锁定,把那些原本混杂着泥沙的流量,一遍遍过滤,最后剩下的,才是能变成美金的真金白银。
这活儿看起来繁琐,但每多做一个动作,你的CPA(获客成本)就能降一点。如果你觉得这套打法太烧脑,或者自己团队忙不过来,那就找我们 厦门创意互动 聊聊。我们这帮老兵,最擅长的就是在地图上画圈圈,帮你把那些真正揣着钱的客户,精准地圈进你的生意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