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都2025年了,咱得聊点“人话”,聊点真格的。
如果你找我来,还是问“Schema怎么加”、“如何搞个‘富摘要’(Rich Snippets)”,那我劝你,这行可能真不太适合你了。
AI,尤其是谷歌的SGE(搜索生成体验)、Perplexity、Claude这些“新物种”,已经不是在“索引”你的网页了,它们是在“拆解”和“吞噬”你的内容,然后“烹饪”出它自己的答案。
你的网站,如果还是一堆AI看不懂、嚼不烂的“HTML砖块”,那么在未来的AI搜索结果中,你连个渣都剩不下。
今天,我就用十几年踩坑的经验,跟你把这事彻底说明白:建站时,到底该怎么布局结构化数据,才能让AI“喂饱”,并且“喂爽”,从而在AI的“回答”里,给你留个C位。
还在聊Schema?AI都骑脸输出了!
咱得先弄明白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过去的SEO,是“人机大战”——我们(人)研究谷歌(机器)的排名算法,想办法让它把我们的“链接”排在前面。
现在是什么?是“机机对话”。是你的网站(机器1),在跟谷歌的AI大模型(机器2)对话。
AI搜索(比如SGE)的逻辑,不再是“给你10个链接,你自己去看吧”。它的逻辑是:“你问我问题,我直接给你一个完美的、总结好的答案。”
那么问题来了:AI的答案从哪来?
它会爬取海量数据,但它优先相信谁?它优先相信那些把“食材”(内容)洗干净、切好、贴上标签(结构化数据),直接送到它嘴边的网站。
你还在琢磨怎么让标题飘红、出几个星星评分?省省吧。AI现在要的是,你能不能直接告诉它:“我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Person),他的资质是什么(knowsAbout),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有哪三个(mainEntityOfPage),这篇文章回答了哪几个具体问题(FAQPage)。”
你给的越明确,AI就越敢“抄”你的答案,在它生成的结果里,你的品牌曝光率就越高。这已经不是“排名”问题了,这是“被引用权”的问题。
AI搜索的“胃口”:它到底想“吃”什么?
别再拿Schema.org的文档当圣经一页页啃了,那玩意是“字典”,不是“战术手册”。我告诉你AI真正“饥渴”的是什么。
它需要的不是零散的“数据点”,而是**“上下文”和“信任链”**。
举个例子,你卖一款“智能降噪耳机”。
-
旧玩法(给搜索引擎看): 标记
Product,加上name(名称)、price(价格)、availability(库存)。最多搞个Review(评价),出个黄星星。 -
新玩法(喂AI吃): AI想知道的远不止这些。它想构建一个“知识图谱”。
-
这是什么?(
Product+name+description) -
谁造的?(
brand-> 链接到Organization实体) -
它牛在哪?(
PropertyValue-> 比如noiseCancellingLevel: "35dB") -
谁说它牛?(
review-> 链接到Person或Publication实体,这个“人”或“机构”最好也有自己的结构化数据,证明其“权威性”) -
它怎么用?(
HowTo-> 标记“首次配对教程”) -
常见问题?(
FAQPage-> 标记“防水等级是多少?”、“续航多久?”)
-
看明白了吗?AI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可交叉验证的“数据包”。你给的越完整,它就越倾向于认为你就是这个“智能降噪耳机”领域的权威信息源。
跳出“富摘要”的舒适圈:结构化数据的“高级玩法”
这几年,我见过太多企业,把结构化数据当成了“装修活儿”,以为加上了就完事了。大错特错!这玩意现在是“地基活儿”。
尤其是在E-E-A-T(经验、专业、权威、可信度)被提到空前高度的今天,结构化数据是你向AI“刷E-E-A-T”的最强工具。
-
用
Organization建立“我是谁”: 别只标个公司名。把你的logo、address(地址)、contactPoint(联系方式)、sameAs(关联你的社交媒体,如LinkedIn、Twitter)全标上。这是在告诉AI:“我,XX公司,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有头有脸的商业实体。” -
用
Person塑造“专家天团”: 如果你的网站有“关于我们”或“专家团队”页面,这块就是金矿。把每个专家的name(名字)、jobTitle(职位)、knowsAbout(擅长领域)、worksFor(为哪个Organization工作)都标记清楚。如果专家在别处(比如行业顶刊)发表过文章,用sameAs链接过去。 -
用
WebSite声明“我的地盘”: 很多人忽略了这个。在首页标记WebSite,并且带上potentialAction(SearchAction),这能帮助AI理解你的站内搜索机制,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直接在AI结果里提供你网站的“站内搜索框”。
当用户向AI提问“XX行业最专业的公司是哪家?”时,AI的大脑里就在高速运转,对比哪些Organization实体被更多的权威Person实体所“背书”。你结构化数据做得越细,你的“信任分”就越高。
HowTo 与 FAQ:喂饱AI“教程脑”的秘密武器
我必须把这两个单独拎出来讲,因为它们简直是为AI“回答引擎”量身定做的。
人类在搜索时,绝大多数查询都是“疑问句”:“如何做…” “…是什么意思” “…怎么办”。
-
FAQPage(常见问题页面): 这不是让你把所有问题堆在一个页面上。而是当你的某个页面(比如一个服务页或产品页)自然地回答了几个高频问题时,你就应该用FAQPage把“问题”和“答案”打包标记起来。实战经验: 别耍小聪明,标记的“答案”必须和页面上可见的文字完全一致。如果AI发现你页面写的是A,JSON-LD里藏的是B(为了塞关键词),它会直接把你打入“不诚信”的冷宫。
-
HowTo(操作指南): 如果你的文章是“手把手教你…”、“…的5个步骤”这类内容,HowTo就是你的核武器。实战案例: 我之前带队给一个做烘焙教程的网站做优化。我们把他们上百篇“如何做蛋糕”的文章,全部用
HowTo标记重构,把每个step(步骤)、tool(工具)、supply(原料)都标记得清清楚楚。结果是什么?SGE在回答“怎么做提拉米苏”时,它不再是东拼西凑,而是几乎完整地引用了我们客户网站标记的步骤,并且在答案的末尾给出了“来源”链接。流量和权威性,一步到位。
实体与关联:从“数据点”到“知识图谱”的进化
这是今天的“压轴干货”,也是90%的建站公司和SEOer没搞懂的地方。
AI思考的不是“关键词”,是“实体(Entity)”。
什么叫实体?“马云”是一个实体,“阿里巴巴”是一个实体,“杭州”也是一个实体。AI的工作,就是搞清楚这些实体之间的“关系”。
你的网站,也必须用这种“实体思维”来构建。
假设你是一个B2B企业,你发布了一个“客户成功案例”。
-
旧玩法: 写一篇博客,标题《恭喜XX公司使用我司系统》。
-
新玩法(实体思维):
-
这篇文章本身,标记为
Article。 -
文章中提到的“我司”,用
publisher或author指向你的Organization实体。 -
文章中提到的“XX公司”(你的客户),如果它够出名,它也是一个
Organization实体。 -
这个案例涉及的“产品”,用
about指向你的Product实体。 -
客户的“评价”,用
review标记,并指向那个Organization实体。
-
通过这样的标记,你不是在写一篇“文章”,你是在向AI“提交”一个“商业事件”:【我司】用【某产品】帮助【XX公司】取得了成功,并获得了【好评】。
AI一旦“吃”懂了这层关系,当别人搜索“【某产品】的真实案例”时,AI会毫不犹豫地把你的网站内容当做“事实依据”来呈现。
尤其是做外贸的,这块再不跟上就没饭吃了
我必须得重点敲打一下做外贸的兄弟们。你们面对的是全球最顶尖的AI搜索竞争。你的客户(特别是欧美的采购商)早就用上了SGE、Perplexity来筛选供应商。
如果你的外贸网站建设还停留在“黄页大杂烩”的阶段,网站上只有“关于我们”和“产品图片”,别说AI了,就是人也看不下去。
我见过太多外贸站,产品参数(比如MOQ最小起订量、SKU、certifications认证标准)乱七八糟地堆在页面上。AI爬虫根本看不懂哪个是型号,哪个是价格。
而你的竞争对手,已经把这些核心参数用Product + PropertyValue标记的清清楚楚。
结果就是:AI在回答“寻找欧洲认证的XX供应商”时,直接把对手的参数(认证、起订量)列成了表格,而你的网站?AI只能抓到一句“我们是专业的…”,这有屁用!
避坑指南:那些年,我们在结构化数据上踩过的“雷”
这活儿是“精细活儿”,不是“体力活儿”。我见过的“翻车现场”太多了,给你提个醒:
-
“内容冲突”——头号大忌: 页面上写“价格面议”,JSON-LD(一种结构化数据脚本)里为了图方便写了
price: 0。AI一旦发现这种“表里不一”,信任分立刻清零。 -
“全站复制”——懒人专属: 为了省事,把首页的
Organization数据,用一个脚本全站调用。导致你的“文章页”也被标记成了“公司页”,逻辑全乱。 -
“无效嵌套”——自作聪明: 以为标签加得越多越好,把一个
Product硬塞到一个Person里面,各种乱七八糟的嵌套。这在AI眼里不是“数据丰富”,是“数据污染”。 -
“迷信工具”——不动脑子: 依赖各种“一键生成Schema”的插件。那些插件只能帮你实现最基础的标记,像我们上面说的“实体关联”和“E-E-A-T”塑造,必须靠懂行的“人”来策划。
别自己瞎搞,找“懂行”的团队比什么都强
讲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头都大了。
“又懂建站技术,又懂全球SEO,还得懂AI大模型的数据逻辑”,这要求确实高。
说句实在的,这活儿真不是你找个刚毕业的“网管”,或者随便一家“模板建站”公司能干明白的。
这需要的是“战场老兵”,是真正下场打过硬仗,知道AI“G点”在哪的团队。比如像我们厦门创意互动这样的,我们十几年就干这一件事:研究怎么让网站(特别是面向全球的网站)在各种算法迭代中活下来,并且活得更好。
我们不会跟你扯那些“教科书”上的废话,我们只看结果。你把网站交给我们,我们就是帮你把“HTML砖块”重建成AI的“米其林食材库”。专业的事,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来操刀。
终局之战:你的网站,是AI的“数据源”还是“垃圾场”?
兄弟们,我最后再唠叨几句。
AI搜索的浪潮,不是“会不会来”,是“已经拍在脸上了”。
在可见的未来(甚至就是现在),你的网站只有两种宿命:
-
成为“权威数据源”:被AI大模型信任、抓取、重组,并作为“权威答案”引用给全球用户。
-
沦为“数字垃圾场”:AI看不懂、嚼不烂,最终在信息过载中被彻底淹没和遗忘。
建站的思路必须彻底改变了。从你敲下第一行代码开始,你就得思考:“我这块内容,AI能看懂吗?它愿意‘吃’吗?”
你想当哪一个?
如果你听懂了我今天的“干货”,也认同我们这种“实战派”的打法,想让你的网站在AI时代抢占先机,别犹豫,来找我们厦门创意互动聊聊。
我们知道怎么让你在AI搜索的牌桌上,拿到一手好牌。







